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社会现象不公,从而产生愤世嫉俗的想法。比如:

  1.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学习刻苦认知很高的人仍然是穷人?
  2. 为什么娱乐网红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拿到远高于专业人士的收入?
  3. 为什么公司的管理者不用加班就可以拿到远高于研发人员加班的收入?
  4. 为什么有些艺术品的拍卖价格远高于其美学价值和同类作品?

我们对这些现象耿耿于怀很正常,因为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付出程度=回报“的线性思维。

如果我们跳出自身情绪和线性思维框架,使用数学和逻辑,系统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就会理解这些现象,并且作出更有利于自己和大家的决策。

对上面这些问题的更合理的系统性分析:

  1. P(高认知穷人) = 穷人基数 * 高认知比例 * (1-认知类型变现能力); 穷人的基数很大,人群中获得高认知的人越来越多,而高认知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不强(比如纯数学和古罗马历史)。所以高认知的人种大部分都是穷人。 这告诉我们: 想要变富, 要提高与金钱相关的认知水平,比如做生意和管理,要选择稀缺专业等, 方向远大于努力。
  2. 市场价值 = 观众数量 * 单客转化率; 观众数量=网民总数 * 流行度排名 * 观看意愿; 观众意愿=内容预期收益-内容认知复杂度; 生产端, 流行度排名是个赢家同吃的模型,头部百分之一的内容拿走了99%的流量,剩下的都是长尾。 消费端受到平台推荐和倾向和观众意愿的影响,专业内容复杂度过高,短期收益不明显,因此观众数量极低,拿不到太多推荐, 因此无法流行。 市场鼓励的是轻松就能带来关注,还能转化成商业价值的内容与制作者。这是个关乎商业和注意力的系统,想要流行,必须降低认知复杂度,且让观众若有所得。
  3. 收入 = 影响力 = 决策质量 * 影响的组织范围; 工程师的决策只影响一个产品或者产品很小的一个方面,而CEO的决策影响整个组织,影响范围的差异带来影响力和回报的巨大差异。 决策质量方面,很多人可能很有潜力,但是资方需要不是为潜力买单,而是根据过往的管理经验确定决策水平,大生意无法承担大的风险,它跟初创公司不同,它是保守的。想要职场晋升,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誉,做能够影响更多人的事情, 要保持对事情影响范围的敏感度。
  4. Price=(Value as Financial Asset)+(Value of Network Access)+(Value of Tax Shield)+(Value of Portability)+(Value as Legacy Symbol) 艺术品的高价源于其金融投资产品属性、社交、避税等作用,从来不是艺术美本身。艺术品要获得高价格,稀缺程度和富人小圈子的认可度是关键。

上面这些分析,让我们慢慢理解了系统与现状,这是做出实质性改变的第一步。

但系统符合逻辑并不代表合理,遇到不公和不合理的事情,不能因为它认识到原因就接受,要长存改革之心。